查看原文
其他

贝聿铭,他用几何线条创造了一个优雅的世界

世界著名建筑师贝聿铭逝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他于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设计学,并于1955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职业生涯中,他设计了数十座享誉世界的建筑作品,包括位于波士顿的肯尼迪总统图书馆、克利夫兰摇滚名人堂、中国北京香山饭店、法国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


作品早已遍布世界各地

贝聿铭先生,是享誉全球的最著名建筑师,投身建筑事业70多年来,优秀的作品早已遍布世界各地,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贝聿铭曾这样说过。如今迈入期颐之年,回望百年历程,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仍如宝石般璀璨,故乡的苏州博物馆日益展现出古典和现代融合的气质。

贝聿铭是一位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

他17岁高中毕业后,父亲本来希望他赴英国攻读经济学。但是当时的贝聿铭却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最终选择了赴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建筑工程,27岁时在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深造。

从哈佛毕业后,贝聿铭开始了自己的建筑职业生涯。70多年来,这位建筑界的华裔奇才为世界带来了各种精彩绝伦的作品。包括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苏州博物馆等。

贝聿铭的作品多以公共建筑和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追求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他的建筑作品散布全球,包括中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卢森堡、甚至远至卡塔尔。

据粗略统计,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五十项大型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项获奖。贝聿铭1979年荣获了美国建筑学会金质奖章,美国建筑学会还把当年定为“贝聿铭年”。

此外,他还于1981年获得法国建筑学金奖,1983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第五届普利兹克奖,1989年获得日本帝赏奖,并于1986年获得里根总统颁发的自由奖章等。

创造了本世纪最美丽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

资料图: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提到贝聿铭的代表作,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卢浮宫拿破仑广场的玻璃金字塔。不过,贝聿铭的这一设计最初在法国却遭到了众多非议。有法国人认为贝聿铭会毁了“法国美人”的容貌。

面对压力,贝聿铭将各种非议和怀疑抛诸脑后,坚持将自己的设计完善并建造出来。他曾说:“建筑设计师必须有自己的风格和主见,随波逐流就肯定被历史淹没了”。结果,金字塔的设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和埃菲尔铁塔一样,成为了巴黎的标志。法国人还称赞金字塔是“卢浮宫里飞来的一颗巨大宝石”。

此后,贝聿铭还设计了波士顿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和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等重要作品,这些作品让他在美国国内变得家喻户晓。尤其是1979年落成的肯尼迪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还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贝聿铭以其大胆现代充满几何线条的设计征服了全世界。


资料图: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

此外,作为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因为中国设计了多座经典的建筑,包括中国银行总部、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等。他曾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他还在退休十几年再度出山,为故乡苏州设计了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了尊重苏州园林的特色,贝聿铭特地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将苏州博物馆建成了这个城市最具灵气的地方。

数十年来,贝聿铭始终秉持着现代建筑的传统,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也被认为“创造了本世纪最美丽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

大师,走好。


欣赏贝聿铭的10个代表作

   卢斯纪念教堂  

台中 台湾

(1963)

这座教堂是贝聿铭精心设计的规模较小的建筑之一,坐落于东海大学校园内。卢斯纪念堂以19世纪末一位美国传教士命名,并被安放到台湾台中东海大学的校园内。

结合北京故宫及中国古代寺庙房金瓦和西方哥特式大教堂极具表现力的尖顶,同时还借鉴了大师费利克斯.坎德拉弯曲的壳体设计。整个教堂由四块弯曲的贝壳状版块组成,后面一对较高,和前面较低的一对稍稍重叠,同时充当墙壁和房顶,建筑基底为一个不规则的六边形。教堂的墙壁高19.2米,没有任何支撑柱,自然光从两对壳片重叠处的玻璃缝隙射入。房顶也留有窄窄的缝隙,按东方的传统,形成无线延伸的“一线天”之感。卢斯教堂也采用了双面抛物线的原理,用悬臂结构支撑整个建筑。这一设计,新就新在利用四块曲面体雕塑般地组合成开敞的大空间。

    达拉斯市政厅   

达拉斯·美国

(1978)


达拉斯市政厅选择了倒三角形的形态,原因在于低区的城市空间需要的建筑面积比上面的政府办公室要少。混凝土建筑物的斜面被巨大的像鳍片般的垂直墙体打断,这些墙体达到整个七层楼高,用来支撑它们的重量。

这座振人心神的建筑,正面向前倾34°,不仅能为正门主入口和窗户遮阳,而且具有节能的特点。连接大厅的走廊逐层向上退缩, 自然光自屋顶洒落,使整个空间明亮开阔而富有生机。

   肯尼迪图书馆   

美国

(1979)

这座图书馆和博物馆是为了纪念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F·肯尼迪而建造的,馆内有他任职期间的文件和材料,以及有关他生活的展览。1963年肯尼迪遇刺后,贝聿铭被肯尼迪的家人选为建筑师,但在16年后竣工之前,这个项目面临着多年的挫折和位置的改变。最终的建筑坐落在波士顿海滨,街区与玻璃中庭以一定角度相交,较低的裙楼部分围绕着整个建筑。

   香山饭店   

北京·中国

(1982)

香山饭店总体布局在对称之中又含有非对称,严谨之中又失灵巧,通过中轴线贯穿三种不同性质的院落,在入口前庭“欲扬先抑”,营造出富有诗意的空间。对于香山饭店建筑布局,贝聿铭说“民族的东西我把它做到里面,楼内有园,是空的,像四合院”。广场式的前院,内院式的大堂和建筑后花园,这样的布置不仅增强了空间序列的连续性,更佳营造出中国传统建筑“庭院深深”的韵味。山石、湖水、花草、树木和白墙灰瓦式的主题建筑相映成趣。

贝聿铭从选址到整体设计及建成,从“国风盛行”的今天看来,香山饭店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卢浮宫新馆   

巴黎·法国

(1989)

1989年3月29日剪彩的时候,人们为贝聿铭鼓掌,全世界的媒体都为他的作品叫好。玻璃和钢构建成的金字塔被设计用于建筑群的中心庭院,以便让光线进入新的地下通道。它雄伟的外观,还具有历史和图形的象征意义。     

大型金字塔的规模与著名的吉萨金字塔比例相同,但并不影响博物馆的历史性质,而是将现代结构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并列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互补的结构。增强了每一个设计细节和美感,使得金字塔的斜玻璃墙开始向博物馆的尖顶表示敬意,而卢浮宫外立面的不透明、厚重的质感更体现了贝聿铭设计的金字塔的透明度。

随着几十年的过去和巴黎的现代化,贝聿铭的设计已经融入巴黎文化之中。它被认为具有与埃菲尔铁塔相似的意义,成为巴黎人民乃至全世界的标志。他的设计已经成为卢浮宫形象的同义词。

   中银大厦   

香港·中国

(1989)

1980年代,有着许多出色作品陆续建成的贝聿铭,此时早已被建筑圈认可。1983年时,普利兹克建筑评审团将奖项颁给了这一位华人建筑师。这一时期的贝聿铭,开始有了在阔别已久的中国故土上实践设计的机会。当时香港第一高楼的中银大厦的设计,更是成为维多利亚港边的经典地标。

   摇滚名人堂   

克利夫兰·美国

(1995)


在伊利湖畔的这个博物馆里,人们庆祝那些影响摇滚音乐历史的著名音乐家和有影响力的人物。超过25年和摇滚有关的流行音乐家通过评选有资格入驻摇滚名人堂,这里也是摇滚乐迷朝圣的地方

   美秀博物馆   

京都·日本 

(1997)

 这座美秀美术馆,是贝聿铭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得到启发,创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博物馆入口。进入美术馆的入口只有一条路,必须乘坐电瓶车或是步行穿过山中隧道,隧道另一头连接着一条横跨深谷的吊桥。进入隧道,就能远远地看到美术馆,似乎走进了武陵渔人无意发现的那个入口。

   苏州博物馆  

苏州·中国

(2006)

苏州是贝聿铭的故乡,他从苏州贝氏家族走出,博物馆周边的忠王府、拙政园、狮子林就是他从小熟悉的生长的环境,尽管此后浪迹天涯,但他对故乡的眷恋却始终萦绕心头。

博物馆坐落在苏州历史街区的东北部,与传统的苏州建筑一样,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围绕一系列的花园和庭院展开,在建筑物和周边环境之间进行协调。贝律铭运用宋代山水画中的“换景”手法,促使游人积极探索园林。带有水池的庭院是由一组围绕中心凉亭的砖石桥来组织和连接的,这与中国传统花园的情况很相似。这座新建筑受到了古城的乡土建筑的影响。传统房屋的黑色轮廓、白色墙面与角形玻璃屋顶部分相结合,而这些也倒映在它们所环绕的花园的大池塘中。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卡塔尔·多哈

(2008)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是贝聿铭带领的一次发现之旅的结果。博物馆外墙用白色石灰石堆叠而成,折射在蔚蓝的海面上,形成一种慑人的宏伟力量。而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几何图案和阿拉伯传统拱形窗,又为这座庞然大物增添几分柔和,稍稍中和了它的英武之气。


来源:综合中国新闻网、海外网

推荐阅读



说明中国,点评世界

欢迎关注中国日报网微信公众号

觉得不错,请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